聚苯硫醚(PPS)具有优良的耐高温、耐腐蚀、耐辐射、阻燃、均衡的物理机械性能,同时具有极好的尺寸稳定性以及优良的电性能等特点。它最早在1973年由美国菲利浦石油公司实现工业化生产,牌号为 Ryton(该业务已于2014年被索尔维收购)。
到1985年菲利浦的专利保护期失效后,其他公司譬如日本吴羽化学、日本DIC等等,纷纷建立自己的PPS合成生产线,PPS产能大增。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如今PPS既是第一大特种工程塑料,也是第六大通用工程塑料,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电子电气工业、纺织行业、环保产业、建材行业等等。
PPS主要合成方法
1. 硫化钠法(又叫溶液聚合法)
该法又名Phillips法,是生产聚苯硫醚的最旱方法,由美国菲利普石油公司于1967年开发成功,1973年实现工业化生产,它是由对二氯苯和无水硫化钠在极性溶剂中通过缩合反应制得聚苯硫醚。
常用的极性溶剂主要有N一甲基吡咯烷酮(NMP)、吡啶、N,N一二甲基甲酰胺(DMF)、N,N一二甲基乙酰胺、N一甲基己内酰胺、六甲基磷酸三胺(HMPA)等。在工业生产上,一般采用NMP、HMPA 和 N一甲基己内酰胺。
该方法原料易得,产品质量好,缺点是生产工艺流程长,原料精制较难,PPS中含有微量的Na+离子,使得产品的耐湿性、电气特性和成型性能下降,主要产品有直链型、半交联型和交联型三种。
该法的工艺难点之一在于要求用于反应的硫化钠不含结晶水,而常态Na2S·9H2O脱水难度较大,现在的厂家一般采用釜内共沸的方法进行脱水后,再进行聚合。
2. 硫磺溶液法
硫磺溶液法又叫硫磺法,此法利用硫磺代替硫化钠作为硫源,在175℃~250℃、六甲基磷酸二胺或N一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的条件下,对二氯苯和硫磺在常压下发生缩聚反应生成PPS,反应收率在85%以上。
PPS在汽车零部件上的应用介绍
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电子电气、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
抗菌PPS于2019年7月研发成功,检测结果表明,对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高达99.99%
查看更多评论